电子报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电子报 >

寿山石划时代精品《花果累累》之三美

来自:未知   发布者:文:史芹   发表于:2016-11-24 11:24   点击:
   寿山石划时代精品《花果累累》,1971年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久和独立雕刻完成。1972年北京举办全国工艺美术大展,《花果累累》引起轰动,誉满京城,继而被送往日本展览,又轰动日本艺术界,后这件作品作为国家珍品被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1997年和乾隆皇帝“田黄三链章”等三件作品被邮电部选作邮票图案,题名为《花果累累》。
 
   从《花果累累》的历史地位看,它不仅止是冯久和大师个人雕刻生涯的里程碑,艺术绚烂的极致绽放,它更是寿山石“史”上的一个重要创作节点,自《花果累累》面世以来,这件作品一直被业界和社会评价开辟了寿山石大型花果题材雕刻的先河。对于这件作品,我始终认为其三个美学方向的表达淋漓尽致,即色彩、布局、气势。
 
色彩之美:
 
    在冯久和的《花果累累》中,色彩地运用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作品新鲜欲滴,色彩几可乱真,就连荔枝也是新鲜带刺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裹挟着露珠和泥土的芬芳。冯久和根据石头的天然色泽走向进行勾勒设计,将寿山石的丰富色彩酣畅地赋予在了《花果累累》之中。“俏色”是色彩运用中非常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一个词。俏色巧雕就是利用每一块寿山石独一无二的天然色彩、质地和纹理,随色依纹,巧施雕工,使作品犹如天然生成,也就是雕刻师常说的因材施艺。而“以《花果累累》为开端,正是冯久和大师开辟了寿山石花果作品取巧的先河”。
    在《花果累累》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作品中为主的除了雕刻花果以外,还刻了一些南国荔枝占了比较主要的画面。在创作过程中,冯久随着刻刀的深入,骤然发现在原先设计好的红色石头位置上,即原本要刻荔枝的红色石头当中有一块白色,这是设计时没有预料到的。这如凝脂般的白色应作何处理,如果处理不当,势必影响整件作品;如果处理巧妙,则有可能锦上添花。
艺术常与灵感结伴而行。在冯久和的创作灵感跳跃之下,他大胆地将这一小块白色处理成荔枝成熟异常饱涨时,白色的荔枝肉从里面绽露出来,让荔枝顿时有了跳跃的生命活力。这一在色彩运用上匠心独运的俏色奇招,日后成为雕刻界的经典故事。
    冯久和说:“每块石头都有它的生命,只要我们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它就能活起来。”我想,正是冯久和在对他雕刻刀下的寿山石倾注了太多的感情,所以才蕴育、升华出那富贵华丽、百媚千娇、倾国倾城的佳丽《花果累累》吧。
 
布局之美
 
     冯久和的雕刻非常注意布局之美。《花果累累》中,冯久和勇敢地打破传统,将不同季节的花果突破时间因素的限制,组织在一个画面上,借鉴中国画的意境大胆地谋篇布局。我们看到,《花果累累》里所雕刻的荔枝、石榴、葡萄、牡丹、玉兰、菊花等空间比例合适,在层次上,或隐或现;在位置上,上下前后呼应;在布置上,虚实结合,疏密有秩。他果断地将他认为不必保留的地方处理掉,哪怕是质地相当不错的一块石头。雕刻过程中,他将花篮的提手和花果之间的石料干脆而干净地去除,留出一段空白。就仿佛音乐中的休止符,此处无声胜有声;又如水墨画的留白,有着中国传统诗词里的诗境和词境。
 
    冯久和说:“寿山石的雕刻要掌握好材料的取舍关系,该去除的去除,不能盲目堆砌,淹没主题。”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美学》中,这样说:
“作品不应该含有任何多余无用的东西。若用通常熟悉的例子来作证,我们可以简要地这样说,比如一个戏剧的内容是以行动构成的,戏剧的目的在描写一个行动的发展与完成。可是人的活动是多样的,说话、吃饭、睡觉、穿衣等等。而凡是和主要的行动无干的许多行动都应该排除,以免减弱主要行动的意义。同样,绘画仅指表现行动的一个刹那场面,画家可以任意把外在世界的众多事物放进去,属于处境的、环境的、人物的、态度的种种细节,他们可以和行动无关,也不烘托特征。但是只要不能本质地传达内容的东西都不能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 《美学》
 
   冯久和是一位来自民间的艺术家,我们却发现,冯久和在艺术观上却和两百多年前的大哲学家黑格尔有着惊人的相似。
 
气势之美
 
    有人说,“《花果累累》可以放在任何现代化的博物馆中陈设,因为它有现代雕塑般的体量感和空间感。”我认为,这正是《花果累累》的另一大特色,即它无与伦比的气势美。这是冯久和创作史中第一件大型作品,与此同时,冯久和以该作品为象征,在寿山石界树立了大型花果题材雕刻的里程碑。《花果累累》在社会上取得成功之后,冯久和以后的创作则更加指向于大型作品。
    创作大型作品,仅靠传统的寿山石小件雕刻的技艺是远远不够的。正如每一种不同的文化和艺术都有它的基本象征物和具体表象它的基本精神以及表现手段。“在埃及是‘路’,在希腊是‘立体’,在近代欧洲文化是‘无尽的空间’。”倘要在传统寿山石雕体量上创新,需要把握雕塑的体量感,吸收现代甚至西方雕塑的造型理念,把握处理大开大阖的空间结构关系……冯久和做了大胆的尝试。冯久和虽然来自民间,却很善于融汇传统技艺和现代造型艺术的理念。在空间上,他把即将要创作的原石视为一个造型结构,一个有节奏、有均衡、占三度空间的造型体;同时在意境上,他又考虑通过原石的色相、秩序、节奏,以和谐的技艺处理,来赋予作品诗意的表达;有了艺术的观点、技艺的支持,艺术家们便能创造出心中理想的作品。《花果累累》正是冯久和心中之花卉鲜果从他本体以及自然界奔涌出来,而构成的一幅气韵流动、高贵华美的艺术画面。
如果我们再从时代看作品,或者换一句话说,作品体现时代端倪的话,《花果累累》的气势之美如在意象的表达上,则与时代密不可分。历史赋予各个时代以种种特质。“如某个时代充满信心,某个时代疑虑重重;某个时代和平,某个时代杀气腾腾;某个时代强韧,某个时代贫弱;某个时代朴实,某个时代轻薄。”
    1971年的时代,新中国成立正值二十余年,年轻如朝阳,在这感情和时代背景之下,冯久和完成了他心目中的百花蓝。《花果累累》的落世就是根植于这样一个与时代脉搏共呼吸的艺术心灵。《花果累累》是艺术家对国家的无限深情和祝福,彰显着时代的气势之美。
 
(史芹  麦园)
作者简介: 
    史芹:福州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作家、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其纪录片作品多次获全国奖及国际奖。基于长期以来对寿山石雕刻艺术的关注和研究,2003年作为福州电视台导演拍摄了寿山石《大师》系列纪录片,通过镜头语言集中讲述了冯久和、林亨云等大师的从艺之路和艺术特色,作品在全国和海外电视台播出取得了广泛影响。之后又以独立视角撰写诸多艺术家及艺术博物馆相关评论,并出版艺术专著。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中国木雕的源流探讨(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