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电子报 >

忆旧展新----------解读43年前创作涉及雕刻陈列室

来自:未知   发布者:张斌   发表于:2016-11-24 11:22   点击:
但凡回忆,不仅难忘,总因有感于当下及对未来愿景。
       我手头保存的这张40多年前所画人物国画翻拍老照片,原画作已丢散。照片画面依稀可见题款“中非情谊深,雕刻放异彩”,画的内容是黑人外宾在雕刻陈列室参观情景,画面展架上有一件当时流行的现代革命题材“亚非拉革命烽火”的雕刻作品,是当时真实写照,画中的人物除几位黑人外,还有陪同参观的工厂领导、老艺人、外语翻译、陈列室接待员,都是当时陈列室常见的情景,没啥艺术意境,今天看来那时年轻,画技与艺术手法不很成熟,不值得保存。不过这张当时业余时间为参加福州市美术展览而根据工厂实际生活体验,表现那段历史背景的画作,却为今天留下一些清晰美好印象,得以重温曾经的艰辛勤奋和追求美术的青春激情。此画的落款为“一九七三年作于福州雕刻厂”。
岁月如斯,四十年华飞度,多少往事如过眼云烟,能沉淀下的,如烙印,如刻痕,铭记于心的该是有意义的经历。
       这张记录过往雕刻陈列室的旧画作,自然也引发与今日雕刻艺术陈列馆相关的话题。
       画作上题款的福州雕刻厂,是如今雕刻工艺品总厂的前身,画作上雕刻陈列室也是今日雕刻总厂艺术陈列馆的前身,但两者的规模、设施、功能都不可同日而语。当初福州雕刻厂陈列室的设立是以工厂二楼不到四十平方米的小会议室改建的。产品展示没有如今流行的贵重实木展柜或铝合金展架,也没有装饰灯具,更没有红木桌椅家具、地毯空调。记得七十年代初,最早的产品陈列只是木工钉的简易木架,或用会议室长条木椅搭架,铺上普通的红棉布作产品衬底。后来虽增设了玻璃杂木橱柜等,但一切都那么因陋就简,那时办企业除困于资金短缺外,也与那个年代强调节俭精神有关。八十年代中期,笔者调往省属单位工作后,偶尔旧地重返,每次都能感到陈列厅的变化。九十年代后沿续至今雕刻总厂的大气与开拓观念使然,陈列馆的审美设计与现代化设备都是以往年代不曾想到的。
从陈列品艺术性工艺特色上相比较,七十年代时的陈列室里展品多为批量生产的雕刻品,特别是巧色为主有创意的寿山石雕在八十年代后才逐渐多起来,跨入21世纪后,成批复制的规格产品就很少在雕刻陈列馆露面了。这无疑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后来的雕刻工艺品总厂作为福建省雕刻艺术中心的行业技术的引领者,使该中心的陈列馆也成为位于区域工艺美术的示范坐标。正因为如此,雕刻总厂陈列馆改变了旧时工厂的产品陈列室仅仅作为产品推销的样品间,及接待客商来访业务洽谈的单一功能。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完善改进,陈列馆不仅变成雕刻精品集萃的专业展馆,也成为闽都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窗口,对外商贸、旅游、文化交流的平台,重要政事活动和外宾接待的定点场所,那一帧帧莅临陈列馆的国家领导人和外国首脑、贵宾来访留下的照片,那一幅幅各界名流驻足题赞诗作墨宝,为企业的文化建设积累了可资事业拓展的宝贵资源。
       总之,从这张旧画作上可以解读到雕刻行业龙头企业产品陈列历史演化讯息,我们不应该忘记七十年代初创办陈列室的决策者,和后来历任企业管理者的呕心沥血。从七、八十年的陈列室、陈列厅到后来的陈列馆,从一个展室到多个展厅,直至二十一世纪初在国家历史文化名街的三坊七巷设立分展馆,都寄托着几代传统雕刻从业者历经“三浮三沉”苦楚,又永不止步,坚韧守望与奋力拓展的梦想。
       当然,如果福州市能再办一个比现有工艺陈列馆大数十倍的工艺美术博物馆,笔者相信那是很多同仁的愿景。毕竟福州市具有二千二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生产的重镇,曾有门类齐全、品种繁多的手工艺品,其中有的名扬海内外,诸如历经千年的福州漆艺,上百年的软木画等,只因上世纪末后国有、集体工艺企业转型关闭,它们没有“三雕”(石、木、牙)幸运,许多漆艺、软木画精品散落或流失,极需能有个便于传承民间手工艺文化的工艺美术综合博物馆,集收藏、研究、展示、推广、旅游观光等功能为一体。如是,这不仅是手工艺人的福音,也是福州人可向来榕宾客值得炫耀的古老闽都文化的一张特有的古色古香韵味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