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电子报 >

寿石煌煌 两录灼灼 ――九论福州人“贵石溅玉”之文化传统

来自:未知   发布者:-1   发表于:2017-06-07 14:46   点击:

        2000年,中国宝玉石协会在北京举办的“第十八届全国瑰宝首饰展销会暨中国国石选石精品展览会”上,一位参观者题了首赞叹寿山石的诗歌:“国石何处有?闽越东海边。福寿山石俏,女娲留遗篇。芙蓉高山绽,田黄水边嵌。莹润如滑脂,丽质胜和田。人喜寿山好,应夺中华冠。一石把在手,神韵驻万年!”这首赞诗把当时寿山石在全国40多种参评中国国石的优势,如文化底蕴、石质品貌、精湛雕艺和盘托出,至今印象深刻。当然,最让人们难忘的,还是在1999年8月23日国石展览,展出了被国人称之为“双璧”的古籍――前后观石录。把人们心目中之“石帝”、“石后”的灿灿之色、斑斑之纹、煌煌之威展现在人们眼前。
由闽县人高兆和浙江人毛奇龄撰写的两篇寿山石专论不仅把清初福州人崇尚寿山石的情景描绘的淋漓尽致,还生动地再现着福州人“贵石溅玉”之情景。
        《观石录》作者高兆,字云客,号固斋,栖贤学人,闽县鼓山里(今鼓山后屿村)人,明崇祯间邑诸生,有诗名,被誉为“国初七子”。《观石录》是第一部寿山石研究的专著。书中描述的寿山石品貌高贵,让玉珀者、玻璃、玳瑁、硃砂、玛瑙、犀若象焉者黯然失色。文中所记述的11位石友,有文人,有收藏家,也有出家的道人。这些“名流学士怀瑾握瑜,穷日达旦,讲论辨识,锦囊玉案,横陈斋馆”。他的友人陈越山追石如狂,认为寿山石“美玉莫竞”,于是“斋粮采石山中,得其神品,始大著”。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好事家伐石於山者。顾请采石者数十夫”,“穴山穿洞,摧岸为谷”。当时,在产地寿山村已是“逵路之间,列肆置侩,耕夫牧儿,咸有贸贸之色”。福州人疯狂追逐寿山石的风气,也让作者高兆自己被深深地卷入其中了。“予也负疴,慕悦莫致,往往命驾,周览故人之家。心目既荡,嗜好为移,讵比烟云过眼之喻。”
        《后观石录》是继《观石录》后,出现的一本研究寿山石的论著。作者毛奇龄,为清初文坛显赫的“西河先生”,字大河,一字齐於,号初晴,他博学多才,记忆力超群,中过博学鸿词科,任过翰林检讨,明史纂修等官职。他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三月客居福州开元寺,自云“予入闽最晚,妄觊下品,然私心欲得上品一观而不得”,他一看到艳美温润、雍贵华丽之寿山美石,就坠入石海,苦苦追寻,“通计得四十九石”,“大暨上者十三,中上十四,中十十二,中下十”。他读过友人高兆的《观石录》后,文思若泉,作《后观石录》。文中许多闽人追逐寿山石的情景,可为福州人“贵石溅玉”的明证。文说:“明崇祯末,有布政谢在杭尝称寿山石甚美,堪饰什器。其品,以艾叶绿为第一,丹砂次二,羊脂、瓜瓤红又次之”,他在文中首次提出了寿山石分类的标准为“以田坑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福州人获得好石田黄后,“辄转相传玩,顾视珍惜,虽盛势强力不能夺”。还写到在寿山石市场之上,“石益鲜,价值益腾,而作伪者纷纷日出”,福州出现用其它石头冒充寿山石的现象,说明福州“贵石溅玉”之风早已盛行。当时,毛奇龄提出了“三坑”论,用以适应寿山石市场鉴别石种之需求。1999年1月6日,福建省技术监督局颁发《福建省地方标准寿山石雕石种名称标识规定》就是依照两录提出的“三坑法”来进行分类的。可见,前后《观石录》在弘扬福州人“贵石溅玉”文化传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张潮《昭代丛书》乙集卷四十五《后观石录题辞》云:“高君固斋,曾作《观石录》,今毛大可先生,复作《后观石录》,展阅之次,不禁朵颐。合之前编,可以称双璧云。”